漢寶德老師
漢寶德被喻為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先驅。
他對後世的影響不只於建築作品,而是教育與思想。
他畢業於臺南工學院(也就是現在的成功大學)建築系。1961年到東海大學建築系擔任講師,教建築史與設計。1964年赴美留學,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,並於1967年返國。
在唸建築系四年級時,漢寶德就創辦《百葉窗》雜誌,強調建築的人文價值。這本刊物另一極為重要是,當時建築領域只有日文、英文資訊,《百葉窗》雜誌可說是當時首本的中文建築雜誌。後來更陸續編輯「建築」雙月刊、「建築與計畫」、「境與象」等建築專業雜誌,並出版多本與建築相關的書籍。
漢寶德回國後,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、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、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等,並受命於台南官田成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,所以漢寶德也就是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創校校長。也解說,為何漢寶德紀念館會設於臺南藝術大學內。
回顧漢寶德一生都積極參與建築創作、教育、著作以及文化評述,並在藝術教育領域上也有卓越貢獻,為台灣的現代建築與國際接軌奠定了基礎。
漢寶德老師的重要作品
漢寶德的重要建築作品,括新竹南園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、東海大學建築系新系館及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,並參與了彰化孔廟、板橋林家花園和鹿港龍山寺等古蹟修復工程。
漢寶德紀念館的成立
為紀念漢寶德先生的貢獻,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提供校內音像大樓旁的土地,由漢寶德先生家人興建漢寶德紀念館。
漢寶德先生家人邀來漢寶德昔日學生,也就是台灣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負責設計這座紀念館。姚仁喜是漢寶德先生的高徒之一,深受其啓蒙。由得意門生負責設計,也讓這座紀念館更具意義。
漢寶德紀念館建築概念
漢寶德紀念館經過8年時間完工並對外開放,建築以「a cube within a cube」為核心概念﹐就是小盒子飄浮在大盒子裡,利用純粹簡潔的幾何清水混凝土立方體作為主軸,建築二樓外部懸掛一座貫通內外的階梯,營造禪意氛圍,亦以此象徵漢寶德宛如文藝復興人的美學思想與博學精神。
館內展示由漢寶德女兒所寫的「漢寶德紀念館綠起」也有分享這座紀念館的建築概念,其中提到這個「a cube within a cube」概念,是希望引導參觀者順著動線走過這人生的階梯,探索並台受其中的過程,從室內走到室外,再延伸回室內,就像飄浮在半空中的梯子,再度走進了漢寶德的藝文天地。
漢寶德紀念館無論是建築外部還是內裡空間,都以樓梯來串聯延伸,以及不同角度開切的孔洞透入光線,光線構成形狀不一的光影圖案,灑落在建築內部不同角落。
漢寶德紀念館內部
漢寶德紀念館共四層樓高,當中融合展覽與教學空間。
一樓為接待處,也展示漢寶德筆墨。
多面落地玻璃窗,透進外頭綠意植物,南部烈熱的陽光投影在建築上,切割成不同的形狀,點綴空間,是一種單靠光影纏成的永恒美景。
二樓為挑高13.5公尺的「學生展示空間」,會不定期展出學生的作品。
在這個展區抬頭往上看,挑高的中央飄浮實牆量體內部則是「漢寶德文物展示館」,也是三至四樓的空間。自然光線穿過天窗及外牆上的細長開口,灑落室內,凝造具戲劇性的氛圍。
展覽內容也很豐富,既有他的生平介紹、作品、照片等,簡而清晰,能教我這種外行人,在一場展覽中認識到這位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先驅。
台灣能夠有現在的模樣,總是感謝前人的努力與無私。
大概是基於安全考量,當日參觀室外樓梯都鎖起,沒法到室外去。
但的確,我個人也認為不宜隨便打開室外的樓梯⋯⋯以免有任何意外﹐校方會有無限麻煩。
漢寶德紀念館個人感受
說實,一開始是被漢寶德紀念館的建築吸引,特意前來參觀建築。
看甫漢寶德紀念館內關於漢寶德的個人展覽後,深深敬佩也感恩,台灣能夠曾經擁有像漢寶德這位無私又充滿教學熱誠的建築師。
尤其是興建這座紀念館背後的理念,由學校、家人以及高徒聯手,這份情更動人。
沒有比興建一座紀念館來紀念一位著名建築師,更適合的方式。
無論是以親人的思念,以學生對老師的追念來說,眼前這座紀念館,都是一份動人的轉化。
而且紀念館並沒有收取門票費用,能夠免費參觀,沒有不參觀的理由?
不過個人建議,入內參觀的朋友請保持安靜。
不要讓小孩隨意跑、大叫,遊玩;成年人也不在館內講電話⋯⋯
深信任何博物館、美術館也不容許以上行為。
漢寶德紀念館不像一般大型美術館,每個角落都有志工或員工看守。
講求就是參觀者的自律。
尤其這座建築的結構,聲音是由二樓直通四樓。
任何聲量在館內都會被放大百倍,成相當滋擾嘈吵的音量。
拜托,來參觀的朋友,真的保持安靜!
INFO
漢寶德紀念館
地址| 台南市官田區大崎里大崎66號
開放時間| 10:00 - 12:00;14:00 - 17:00 (周日、一休館)
網站|https://hptmm.tnnua.edu.tw/
免費參觀